
“杜巴利伯爵夫人”明星
“杜巴利伯爵夫人”的热门评价
《杜巴利伯爵夫人》是一部融合了剧情、传记和历史元素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年轻的工人阶级女性珍妮·沃伯尼尔(由麦温饰演)渴望追求文化和快活的故事。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魅力逐步攀升社会阶梯,最终成为国王路易十五(约翰尼·德普饰演)的宠儿。
然而,路易十五并不知道珍妮的真实身份,她是一名妓女。通过与珍妮的相处,路易十五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渴望,并与她陷入了放荡的爱河。珍妮违背了所有的礼仪和礼节,搬到了凡尔赛宫,她的到来在宫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凡尔赛宫,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她出身卑微,却美丽动人;她不拘小节,嘲笑宫廷规矩多,走不来每个人都习惯的淑女小碎步;她活泼好动,经常女扮男装,喜欢骑马射箭,却被皇帝所包容;她情绪丰富,时而伤心欲绝,时而开心大笑绕乱朝政。她引领时尚潮流,成为大街小巷茶余饭后人们热议的对象,她就是咱们人民群众喜爱的经典角色——小燕,不是杜巴利伯爵夫人。
和咱们熟悉的这类角色不同之处在于,杜巴利伯爵夫人可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善茬。她从小就野心勃勃,想要用美貌换取更好的生活,并且在遇到公爵之后,施展了一见倾心大法,顺利搭上皇亲国戚。
谁能想到,谁能想到,她以为的相好,只想把她当宝物进献给当时的老大,路易十五,不同意就给她溺水缸。咱们麦温导演亲自出演的单纯小白花当然要反抗——就是乖乖去宫里施展一件倾心大法,迷倒众生,包括德普复出角色路易十五,路易十五的忠实仆人,和路易十五可爱的孙子——虽然这些人在整部电影里都和背景板一样是纸片人似的存在。
这时候你以为接下来要在宫里打怪升级了?不存在,作者们画风一转,进行一个纯爱片的急转弯,他们俩一起喝茶吃点心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bushi)(不好意思串台了)。他们主要是,额,夜夜笙歌,颠鸾倒凤,你侬我侬,在皇家日复一日的routine里挤眉弄眼谈情说爱。我倒是要问了,路易十五看上珍妮什么了呢?是她生动快乐调剂了死气沉沉的宫廷生活?是她碰到金子两眼发光就喜欢这种没见过市面的小丫头?具体没说,我只能理解为,爱情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珍妮又是爱上了皇帝的什么?流量大,争议多,有粉丝基础,或许(曾经)有男神气质——不好意思,又出戏了。但不是我说,坐在戛纳首映的椅子上,用世界上最高规格的屏幕看了一出安徽卫视10年前滚动播出的比流潋紫网文改编还不如的宫斗大戏,是你你也出戏。德普在此片中的演出,并不性感,也没有任何魅力可言。
反正最后杜巴利伯爵夫人和他互相示爱告别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啦。强尼德普像一块杵在床上的木头,还是长了蘑菇的那种。珍妮摸着他的头泣不成声地说我爱你,廉价的爱意像路易十五残喘的生命,随着蜡烛熄灭轻飘飘地就吹走了。随后,他们复刻了初见时候珍妮直言一辈子都学不会的宫廷倒退小碎步。作为一个纯爱片的call back其实未尝不可了,我也并不觉得导演是想表达什么,啊最后女主还是成为了礼数周全的被封建贵族同化的真正的伯爵夫人之类的鬼故事...导演可能都没有那个脑子,可能就是觉得,啊,好浪漫,啊,好圆满。至此,如果说片中前半部分对杜巴利伯爵夫人的刻画哪怕有一点点的离经叛道的着力,也都被这个老掉牙的浪漫片段完全消解。除了这些简单的小动作象以外,主角没有对其他宫廷生活、仪式、规则..做出任何的挑战。小燕子他们都能救香妃编故事忤逆圣上,知道要做自由自在的鸟,珍妮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只有一个信念:我可万万不能失宠哇。
而且片中两位主角演员本人,没有任何可信的化学反应。走红毯时候大家就都带着职业假笑。德普一脸:破烂官司缠身已久,属于我的东西我从今天开始要拿回来。导演一脸:我就是大女主本人,碰上耍大牌的好莱坞男主是我倒霉,看在他还有点粉丝有点话题的面子上我忍了!
说实话,互相利用的关系就不要谈纯爱,看准流量和噱头想拍片完成自己的意淫就不要想着调动观众的共情。这一点上戏里戏外形成了有趣的互文。观影这件事说实话也是真心换真心,再华丽的戏服、再真实的凡尔赛取景,再多drama的组合,仅仅凭他们那一点点诚意,实在配不上我们兴致勃勃远道而来的观众。你写冷冰凝爱雨梦翠双每天在五百平米的大床上醒来,是,冷冰凝本人是快乐自由大女主了,可这和真实世界的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有的人会说,那还是写了一些旧时代不好的事情,讽刺了的。但讽刺在写作中到底是一个技术手法。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站着吃饭的人,还要教别人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叫讽刺。写酒馆里坐着的穿长衫的人喝酒,不叫讽刺,叫记叙文。路易十五的三个女儿就是如此。母亲去世后,三个女儿去父亲房间反对他鬼混——太正常了,除了口头反对以外,和其他任何情节都不搭嘎。另外有情节关于,把珍妮进献给路易十五之前,公爵先要“验货”,以及那些王公大臣家人们对出身卑微的伯爵夫人不尊重的白描。但一方面,写得无趣的文章,是历史书上都不会留下的闲笔,另一方面,主角没有对这些事情做出任何反馈。我对这一类的故事叙述一直是反对的。比如《金发梦露》中反复多次长时间出现的性侵画面,和堕胎想象。怎么说呢,可以,但没必要。人很在不做动机审判的情况下,很难分清创作者是在渲染这类悲剧的严重程度,还是以此类情节作为奇观去迎合一些口味特别的“观众”的。不是诛心之论,而是这种混淆本身就是创作者不真诚的体现。如果说拍的越严重越揭示现实,那下次拍啥超级英雄救火的片子,就数受害者数量,火场抬出一个尸体,两个尸体,五个尸体就完了呗。
又或许,对于这部制作精良,卡司隆重的玛丽苏电影来说,时不时透露出的愚蠢本身就作为其可观看性的一部分——愤世嫉俗,装腔作势,无聊至极。